桃源拉芙蘭 布農藝術村

高雄市桃源區拉芙蘭里
0905 817 100、07 686 6089
來到Lavulang/拉芙蘭部落,四線的南橫公路筆直地穿越過布農族部落,兩旁路燈有著吸睛的布農族圖騰彩繪,木刻、石雕,展現布農族不同季節的農耕生活、祭儀等文化

詳細介紹

來到Lavulang/拉芙蘭部落,四線的南橫公路筆直地穿越過布農族部落,兩旁路燈有著吸睛的布農族圖騰彩繪,木刻、石雕(參見https://www.maolin-nsa.gov.tw/04000053.html ),展現布農族不同季節的農耕生活、祭儀等文化(https://blog.xuite.net/tanivu888/6866293/20366328-迷人的拉芙蘭%28梅蘭布農藝術村%29)。

 

走在這個擁有典雅歐風的教堂-拉芙蘭教會(四季)、閃耀金黃愛玉果(9-10月)、陽傘下任人快意暢懷品嘗鐵本山愛玉凍(四季)的部落,一定要留點時間,與在地朋友暢談一番,你將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不只是藝術。還有許多隱藏在山林裡的寶藏,要來體驗一趟,才知道什麼是拉芙蘭。

 

怎麼去?玩什麼?看什麼?

拉芙蘭部落主要人口聚居在位南橫公路105公里前後各140公尺左右的道路兩旁。從桃源區公所一路沿著南橫前行約12里,第一個進入眼簾的是左邊的拉芙蘭木屋民宿與右邊的梅蘭教會。主要的餐飲、住宿與購物商店有南橫飲食店、美蘭餐飲店、拉芙蘭驛站、雙利便利商店、梅蘭山莊、梅園購物商場、達妮芙民宿。 (路線參見https://goo.gl/maps/Qi1gwFDjzmTTZEpi9 )。這裡有高雄客運停靠,起站是甲仙,終點在梅山口。一天只有一班車(參見 http://www.kbus.com.tw/bus_info.asp?id=149 )。

 

大家不要被一班車給驚嚇到,對於一日遊的人來說,真的是不方便。但是正因為我們慣於一日旅行,不論是否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以致錯過許多有意思的地方。要知道布農族,沒有留下過個一夜以上,霧裡看花之憾是無法避免的。

 

首先要看的是Lavulang/拉芙蘭部落的起源。布農族在台灣脊梁山脈兩側遷移數百年,更早的活動記錄,雖無文字,但有史前石材,出土處正是日本統治時期的拉婆蘭(拉芙蘭部落)遺址 (參見 http://digimuse.nmns.edu.tw/Demo_2011/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1ed5af5&ParentID=0b00000181ed25e0&Type=&Part=&Domain=ha&Field=a0 ),包含斧鋤形器打製石刀砥石。Lavulang是指布農族祖先在南投信義鄉雙龍村後山的居地。他們一路穿過花蓮、台東南下,最大的郡社群,再越過卑南主山,來到現今桃源區域定居。(參見 https://www.maolin-nsa.gov.tw/04000053.html )

 

第二個要看的是家的重要性,布農族向來是以家(亦即家戶、家屋、房子)(tastu lumah)為單位居住,一家人(tastu lumah),最多可以到20-30人同吃一鍋飯(tastu baning)、一起耕種、一起打獵,也就是知識、技術、經驗、文化的養成傳承所在,高度自主獨立的政治、教育、經濟、工藝、文化、宗教合一組織。當人口過多或試獵場、耕地不再豐饒,就需要尋找新獵場及新耕地以便遷徙。決定是否找到可以定居的新獵場及耕地的方法是試種小米、地瓜,成功,就會邀家族(家人、親戚等同姓氏的)移居過來,散居在荖濃溪上游一帶的山谷,共有8個氏族(參見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43&id=1019 )。

 

第三個要看的是他們居住的聚落形式,隨著時代,統治者不同,他們住的聚落形式也不一樣。在1880(以必麒麟的記錄來看是1865之前),或更早每一家戶散佈在玉山山脈東側與中央山脈西側的荖濃溪上游一帶山谷稜線上,家戶之間隔著獵場、耕地,距離相當遠。日本統治,最終與布農族拉荷阿雷簽訂和平協議之後,1937年強迫布農族將家戶遷移到臺階地takuva,便於其進行統治的現代化管理,例如為了不發生出草,劃定獵場界線不能超過達邦、特富野社。各家戶集中居住,但仍舊回到自己的耕地獵場從事生產活動,土地所有權仍然屬於各氏族的。到了1966年以來,國民黨政府劃定國有地及保留地範圍的政策實施之後,lavulang部落的部分獵場與耕地變成林班地及公有保留地。可居住範圍再次大幅縮小至靠近關山越嶺道。1972年南橫公路通車之後,家屋更密集地遷移到公路沿線,也就是今天的樣貌。(參見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43&id=1019  ) 因此,步道落在部落的上方。

 

 

第四個要看的是農耕作物地改變;一樣隨著統治者與政策的改變,原本由家族自給自足為主的農耕作物,小米、地瓜、南瓜、玉米、芋頭等為主,到了日本統治時期,引入以經濟為目標的水稻及旱稻,1970年代南橫通車後,便利的交通使市場力量和山地政策再次改變這裡地耕種作物,造林政策將人力帶往育苗、造林、砍草等工作,保證價格收購的玉米專業區促成大量種植以金錢交易為主的耕作。也因此,田間管理人力,從原本的家戶,轉變成換工,再轉為農業機具。隨著外出工作,有機會把外界具有經濟效益的作物進口回部落,因此,作物種類再次改變,青梅形成1980年代以來的主要產業。2000年之後紅肉李、咖啡、高山茶、短期蔬菜,金煌芒果、愛玉、高麗菜或生薑等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參見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43&id=1019  )

 

第五要看的是祭典文化,特別是殺豬:在都會區,各行各業多少都會以獎金來酬庸員工或整個企業組織的績效。布農族傳統的報戰功也是一種績效酬庸,公開捕獲獵物給各氏族知道,交叉檢證,頗有當代大家熟悉的排名制味道。另一種更常出現的是在豐收後,殺豬宴請參與收成的人。青梅是最明顯的例子。每年採收結束,不論是否有好的收成,農場主人都會宴請參與收成的人。而豐收的主人,更是殺豬慶賀。殺豬不只是殺豬、也不只是慶賀豐收,更是布農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管道。包含殺豬、切剁、肉品類別的分配等烹宰技術、人力分配技術、以及家族社會位置的辨識維持技術等知識的養成。殺豬宴客共食一鍋內臟與小米,「消弭採收期間雇主與工人之間的緊張氣氛、權力關係以及在採收期可能產生的不愉快經驗」(參見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43&id=1019 )

 

想更了解與體驗布農族的歷史與生活嗎?趕快來預訂你的位子。

 

 

地點:高雄市桃源區拉芙蘭里

時間:

停留時間:至少1小時

上限:15人

費用:

電話: 0905 817 100 / 07 686 6089

導覽員簡介:莎菲.梅子 / 吳清吉

 

桃源區公所、拉芙蘭社區發展協會、莎菲.梅子、吳清吉、實踐大學協力製作

交通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