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樓

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民族路16巷交叉口
瀰濃莊四個柵門中唯一的城門樓

詳細介紹

區位規格:

位於東門里莊頭河岸,樓高三丈五(約10公尺),周寬近50公尺,面積135平方公尺,為無城牆聚落中最大的城門樓,美濃之地標建築。

修建主因:

漢番交界之地,危機四伏,從前庄民為防野獸及外人攻擊、掠奪、在庄東溪邊築樓架砲,作為防禦及眺望敵情之用。

建築沿革:

1.約略建立於1755年間(乾隆20年)為瀰濃庄東邊出入之柵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之歷史,為美濃最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之一。

2.1895年(光緒21年)日軍於甲午戰後強力鎮壓美濃客家庄民激烈的反抗行動,以大砲進攻轟擊,毀壞東門成斷垣殘壁。

3.1937年太平洋戰爭時,為傳送警報,進行鋼筋水泥重建整修,凡含漢族意識之成分者都被毀。

4.1950年居民仿清朝龍閣鳳惨之形式重新建造,恢復原有的古典面貌。

5.正面書「大啟文明」橫額對聯懸於正門門楣,為1883年(光緒9年)竹頭背庄民黃懷雲高中進士後所題,使美濃文風大盛。

6.兩旁柱上書寫對聯:「門前帶水環青美,樓外屏山積翠濃」正、反讀其文意皆可通順,是美濃文學之奇。

7.高雄縣政府於2000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是清代瀰濃庄的東門,面臨美濃溪,相傳是濡濃庄民於1755年(乾隆20年)間,將村落原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的,當時因防衛的需要,於瀰濃莊東側加建門樓,是瀰濃莊四個柵門中唯一的城門樓。古時是最高點,作為瞭望台,防衛原住民或野獸攻擊溪邊洗衣汲水之客家婦女,旁有石碑石碑上之凸起掛警鐘,當有危險時,可敲警鐘警告居民,樓項特置文昌帝君、太白星君、武聖關公石雕,砥碾子弟習文練武(日據時期皇民化運動時·被棄置於美濃溪中)。

1895年(光緒21年),太平洋戰爭時,東門樓毁壞於日軍砲擊,日據初期日本人改造成鋼筋水泥防空監視台,上懸警鐘為防空警報,敵機臨空時敵鐘示警,·1937年間(昭和12年)·鍾春發等郷紳,耆老發起重建成三層,最上層設大鐘,作為監視哨,1950年(民國39年)間拆掉小屋和大鐘,仿照清朝傳統城樓重建恢復原有古典風貌,門櫻正面高懸「大啟文明」橫額,模擬黃驤雲進士的題字。

2000年時,高雄市政府指定東門樓為古蹟,因長期自然風化、地震及結構逐漸老化等因素,產生多處裂縫混凝土剝離與鋼筋外露,樓頂的屋脊、剪黏、彩繪等裝飾也因時間而褪色、剝落和損壊。2014年時,市政府為保存古蹟,進行結構補強、屋瓦清洗、面層仿作、屋資、歸帶、垂資,牆面及樓梯修復等。以原貌重現為原則進行整建工程,於2014年底完成,工程期間發現屋瓦是因長期風化才呈黑色,決定將屋瓦修復為原來的赭紅色。

影片介紹

交通地圖